普天之下,恐怕没有比炒股的人更加关心天下大事的了。这一场疫情,每一位股民,恐怕比其他不炒股的人都要更加揪心。“开盘是不是不计成本卖了?”这是我最近几天碰到的最多的问题。恐慌之意,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无论是疫情,无论是股市即将到来的下跌,都是既成事实。武汉的市长无论多么愧疚,也不能改变他们初期没有重视疫情防控的过失;股民的心多么纠结,也无法改变春节前没有重视疫情提前减仓的轻忽。
任何时候,都要面对现实,积极筹划未来。既然已经面对疫情,就要考虑如何最快时间最大力度清除这一场疫情。既然股市终究避免不了受到冲击,就要考虑不同行业的冲击性影响的大小,做好减仓和抄底的权衡。
一、股市要不要闭市?
当然不能闭市。这时候,流动性是生命线。很多投资人之所以选择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债券等投资工具,就是看上了流动性。一个继续用钱的人,哪怕就是跌停,乃至连续跌停,也能把股票变成现金,亏了钱,但有了流动性,可以救急。而长期的价值投资者,以及短期的抄底交易者,都可能成为接盘的人,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一句话,不怕亏钱,就怕钱出不来。流动性,才是金融安全的关键。难道闭市不交易就能避免市场的恐慌吗?那是掩耳盗铃。有某大学教授公开喊话证监会,还用“阴谋论”来威胁证监会闭市。往轻了说,这是无知的表现;往重了说,这是愚蠢的表现;流动性要是没了,才是经济和金融系统最大的危机,闭市的噪音,我就不想往阴谋论上扯了。
二、会不会大危机?
当然没有大危机。这是一场阶段性的、冲击性的影响。只要被冲击的主体能抗住,疫情过后,经济的发展秩序依旧。就像一个人的晕倒,清醒之后,一切如旧。对于经济来说,大概也相当于一次“休克检查”。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大扫除都不可能这么彻底,而这一场疫情,全国实现了整体动员,全国城市家庭、农村家庭,都“居家隔离”了。我们以前说到“埃博拉病毒”,说到战争国家,说到“宵禁”,都只是说说,没有亲身感受。这一次,我们在疫情之下,有了亲身感受。但我们又不同于战争国家,不同于“疫区”国家,我们大多数行业的生产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只是商品到终端的通路受阻了,直接终端需求受阻了,直接终端服务受阻了。这些面向直接终端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他们的损失是阶段性的,一次性的。只要能熬过这个阶段性的困难期,生意还是会恢复,经营还是能够照常进行。
对上市公司来说,是危机吗?这要看上市公司的业务属性。如果是经营“野味”生意的,以后就没生意了,不仅是危机,也是终结。如果一个行业,疫情过后,照常发展,疫情期间的损失,则可以视为“一次性损失”。如何理解这个一次性损失呢?就好比一个上市公司,买了一个“理财产品”,暴雷了,这笔现金丢了。一个丢了一部分现金的上市公司,只要主营业务发展不受影响,投资者给的估值不会有太大影响。
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一个人,路上丢了一笔钱。这笔钱如果影响这个家庭今后的正常生活了,那这个家庭的命运会短期被改变。但这个家庭会不断努力找新机会啊,长期影响也就不会太大,乃至没有影响。如果,这笔钱没有影响这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呢?也就是金额不是很大呢?那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那么,对于本次疫情。我们判断每个上市公司,分两种情况来看:第一种,是没有长期负面影响的,要看疫情期间的损失金额,按照一次性损失,看看对这个公司的影响有多大;第二种,是影响时间较长的,例如电影院,可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数较少,就不仅要看疫情期间的损失,也要看今后半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经营影响。
对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对于生产经营的损失的影响,不会超过其总市值的10%。例如,贵州茅台的总市值超过1.3万亿,疫情对其经营的影响,绝不会有1300亿,甚至连130亿都不会有,也就是1%都不会有。春节聚会少了,喝酒少了,但即便如此,茅台的利润不至于因此下滑10%。其他的行业,例如:机械、国防军工、钢铁、有色金属,其生产是不受疫情影响的。春节前后本也不是需求旺季,需求受到的影响也不大。
也有一小部分上市公司的盈利影响大于10%。例如,电影院线,一年就靠几个长假出量了,春节和元宵节,都废了;餐饮、旅游、酒店、商场零售,一季度出现较大幅度亏损也是正常的;服装的销售,也是靠几个长假出量,且网络销售也受到快递的影响,也是这次疫情的受伤行业。这些行业,跌幅会比较大。超过10%。
也有疫情之下绩效增加的。例如,就拿传媒来说,电影院线是不行了,但通过网络播放的电视剧、电影、动漫,反而有了新的机会,游戏也是如此。各种适合网络销售的产品,也是受益的。疫情也直接催化了医药的需求,与疫情相关的,抗病毒类和公共卫生防疫类的产品需求井喷。
整体来看,不是大危机,只是大多数公司“丢了一笔钱”。
三、经济的真正风险在哪里?
经济和社会的风险,是处于临界点上的中小企业破产风险,以及弹性就业家庭收入下滑带来的生计问题。
疫情之下,本不会造成大的危机,只是所有人都“丢了一笔钱”。可是,社会中有一类经营主体,他们本来就靠春节这段之间做生意的,他们不仅春节期间的生意丢了,而且在疫情延续期间都将没有收入。而他们的成本,却不会因为疫情的发生而停止。房租、员工工资、甚至贷款利息,每天都在累计。这样的企业,也正在从餐饮、零售、旅游服务等行业向更多行业蔓延,几乎所有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消费品和服务行业,都会遭遇如此情形。
这一情况也正在向制造业领域蔓延。对于一些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工人返程受到了影响,工厂不能开工,工厂也就没有了收入。但这些企业的工资支出仍在继续,社保公积金也不会停,厂房的房租不会停,工厂的贷款利息不会停,订单延期交货也不会自动获得宽恕,商业违约在所难免。
这些情况,一般不是上市公司面对的,而是社会中庞大的中小微企业面对的。这些中小微企业如果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其困境,不堪设想。这些企业的风险,也有可能演化为更大范围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的风险。
对于这些企业,风险不应该单纯由企业主承担。疫情之下被动延长的假期,应该按照“停业”发放薪酬补助,而不能按照“法定假期”要求企业承担正常工资,甚至要求开工企业“加倍发放加班工资”;处于“停工”状态的企业,银行应对其免除一个月的利息,并对还款期限做适当延期;呼吁经营场所或工厂的出租房,给予房租延期缴纳的便利,房东有条件的,呼吁协商减免一定租金。
一切为了稳定,困难不要让中小企业主一个人扛。
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风险,才是经济的真正风险所在。
四、股票能不能买?
股市中的恐慌,正在蔓延。
巴菲特说:“在混乱和动荡的时候最适合买入股票”。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股票便宜啊。经济总会回到正轨,股市也迟早会涨上来。别看我前面分析得头头是道,各行各业的影响综合起来看不到10%,要知道,在1月23日,已经下跌了3%了。但后续的跌幅仍然有可能比较大。为什么?因为总有人担心会出现更大的黑天鹅,担心股市会跌得更多。也总有人想着先卖再说,然后抄底。
为了说明在恐慌的时候要买入股票。不妨看一下历史上的一些恐慌时刻。大萧条时期,1932年7月8日道-琼斯指数跌至历史最低点的41点,直到弗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3月上任前,经济状况依然持续恶化,不过当时股市却涨了30%。再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情况很糟,1942年4月股市再次跌至谷底,这时离盟军扭转战局还很远。再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通货膨胀加剧、经济急速下滑,但却是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机。总之,坏消息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你能以很低的代价赌经济社会的未来。
经济社会的未来总是更好。无论经历多少危机和苦难,人类总是能走上更高水平的发展。
不妨想一想,一个月前,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着:5G时代的换机潮要到来!5G时代的各类远程服务将大显身手!特斯拉进中国催生了电动车时代!自主可控和安防产业成为科技发展的大方向!游戏产业在VR/AR时代将大显身手!茅台为代表的白酒高端化消费大潮仍然波澜壮阔!生猪养殖产业工厂化规模化的历史刚刚开启!消费品、化妆品的品牌本土化是大势所趋!这些趋势,因为疫情改变了吗?当然没有。
既然这些大趋势都没变,股市下跌,带来的不正是买入的机会吗?
巴菲特强调:“我要澄清一点: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变动,对于股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情况我不敢妄言。然而有个情况很可能会出现,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因此,如果你等到知更鸟叫时,反弹时机已经错过了。”
我想说的是,既然经济社会的这些发展趋势没变。现在因为疫情跌了,这些方向,就都是买入机会。我们无法判断哪个时间点是低点,但这些趋势一定会变好。
巴菲特说:“耐心终将获得回报”,“机会出现时要大举投资”,“市场先生可能是个笨蛋”。把这三句话放在当前疫情之下看新产业,可以表述为:对新产业保持耐心终将获得回报,现在跌了正好大举建仓,如果过度下跌不应该恐慌而是市场跌错了。
下跌也许会过度,也许不会过度。如果下跌过度了,那正是买入的机会。特别对于一个月前非常看好且不受疫情影响的产业。
重要提示
在您访问本网站中的任何页面之前,请仔细阅读本重要提示,点击本页结尾处“我已知晓”,即表明您已阅读同意接受以下条款与条件,并确认符合合格投资者条件。“本网站”指由中阅资本管理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发布的网站(www.cnvcap.com)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
1、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2、本公司遵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中阅资本及旗下基金产品。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者应为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公司单只私募基金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同时,以下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您若符合“合格投资者”的条件,欢迎您继续阅览本网站。
4、除非另有明确协议,否则本网站内容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或要约邀请,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本网站介绍的信息和资料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本网站所提供的产品、信息和服务并不是针对所有国家和地区,您应自行负责查证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是否允许您浏览本网站或使用有关服务。
5、本公司认为本网站所载信息和资料来源可靠,但本公司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适当性等不作任何担保。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转载和发布本网站内的任何信息。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您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阅资本管理股份公司